眷村土地的转型
位于台北市松山区的「妇联新村」设立于1961年,是由妇联会募款筹建,主要为安置空军及其眷属之用。原有的妇联四、五、六村,自1988年开始改建为国宅社区,附近有健康国小、西松国小、西松高中等多所学校,并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,生活机能十分便利。本案基地的前身为「妇联五村」,在重新开发之前有12栋老屋。新建筑的规划延续历史脉络,将眷村元素适当地融入造型及空间。期待居民能在旧有的土地上,建立起全新的生活。健康公宅经历5年的设计与施工,于2018年6月正式开放民众入住。
都会社区新气象
本案坐落于健康路及三民路交叉口,基地分为一、二区。计画在宽度长达330公尺的基地上,兴建4栋14层至16层的集合住宅。我们将设计重点放在量体配置、外观色彩、地面层空间,希望它能以亲切的姿态,为当地带来新的街道风景。两区住宅皆为南北向、双塔型的配置,中央低矮处呼应对面街屋的高度,顶部规划为居民的菜园。狭长型建筑在内部通风及采光方面较为不利,我们在平面塑造多处转折点,使整体看似锯齿状。运用开口的正负压原理增进中央走廊的自然通风,亦可引入光线及景致。 1970年代之前的传统眷村,其外观元素有红砖、石灰、竹篱笆、窄门、铁窗等。低层阳台采用預鑄式的 GRC 板,镂空的形式让人联想到窗花。高层阳台的铝格栅象征竹篱笆,表面为鲜明的蓝绿色、橘红色,符合当代社会住宅的年轻形象。
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场所
建筑物自健康路一侧的境界线退缩3.6公尺,保留了茄苳、榕树等大部分的树木,于地表形成舒适的林荫人行道。 1楼沿街面为便利商店、小吃店、老人照顾中心、托婴中心等店铺设施,能与周边邻里共享。从妇联五村拆除的门柱、屋瓦,被重新安置在1区的入口、穿堂等重要空间,其中2栋老屋的遗址分别规划为儿童游戏区及纪念场所,让基地的历史纹理能得以保留,吸引老中青三代到此休憩。 2区地面层以保留的森氏红淡比、流苏为中心,以木平台和环状铺面重新打造为老树广场,并串联起周边的空间与活动。
理想的通用设计
本案2至16楼为住宅空间,计有一房型360户、二房型100户、三房型47户,合计507户。全案为无障碍设计,室内外通路的净宽充足并弭平出入口的高低差,方便各类使用者自由进出。我们于设计阶段举办实品屋工作坊,广邀民众参与住宅单元的规划。由居住者和设计者共同探讨小坪数的聪明生活方式,反映在空间和家具的配置。以一房型(13坪,含公设)为例,室内格局接近正方形,由内而外依序为厨房、卧室及浴厕,有效降低内部湿气。所有房型皆具有相应面宽的阳台,作为住户的洗衣、晒衣,以及分离式空调的放置场所。各种管线以明管的方式集中于柱边,以铝格栅、GRC 板遮挡,是兼具美观与实用的空间。
智慧化的绿色住宅
本案在设计阶段即达成 EEWH 绿建筑8项指标的需求,并获得钻石级候选证书的认证。藉由保留老树、施作立体绿化、强化外壳隔热、使用环保绿建材、设置太阳能光电板及雨水回收系统等手法,提供住户及环境实质的回馈。我们更将3D模型结合模拟分析,探讨各种条件下的室内照度、风速及温度,以建构舒适的居家环境。本案亦取得银级的候选智慧建筑证书。除了基本手法以外,各住宅单元均设置工研院研发的智慧型电表,住户可利用室内的显示器查询即时用电情况。
建立集体的家园
台北市政府兴建的社会住宅采取「只租不卖」的模式,提供给本市市民、在地里民、青年团体及特殊身分者承租。符合资格者的租期为一次3年,最长可达6年。即便住户在此生活的时间短暂,我们规划了屋顶农园、多功能空间等公共设施,让人们能享受实作、交流的乐趣。屋顶平台拥有极佳的视野,人们可向北眺望松山机场内的飞机起降,也可观赏信义计画区内的摩天大楼。我们认为社会住宅不只是居住的地方,更承载着个人及群体对于家的想像。期待不同住户们能持续经营空间,进而提升整体环境的品质。